人民時評:名校緣何身陷“培訓門”
倪光輝
最近,兩起“培訓門”官司將兩所著名高校推到了風口浪尖:花3.7萬元學費成為某大學“總裁班”的學員于某,發現招生廣告中承諾的“名師指點”等均未兌現,向法院提起訴訟;研修班項目負責人認為合作方某大學不履行審查考核責任,將其告上了法庭。
“總裁進修班”、“工商管理精英班”、“中華養生高級班”……近些年來,大學的各種培訓層出不窮,內容五花八門,許多動輒收費數十萬,被稱為“天價培訓班”。在一些學校看來,“辦班”既可以為學校創收,也能提升學校的社會聲譽。而學員往往也抱著業余“充電”、擴大“圈子”等不同想法,不惜重金“購買”這種學習機會。
毋庸置疑,社會發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質人力資源,我國政府也提出要構建學習型社會和終身教育體系。一些擁有優質教學資源的高校,理應為有繼續學習需求的人群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服務。
然而,在實踐中,一些大學為了迎合一時之需,倉促開設一些本應由專門學院、專科學校甚至進修學校承擔的培訓項目;由于過分看重創收,有的大學組建了許多公司或龐雜的“培訓中心”……
在我國,多數大學享受公共財政的扶持,大學的資源屬于公共資源。當這種公共資源被拿到市場上去追逐最高效益和贏利時,顯然已經背離了公共資源的屬性。雖然大學的“金字招牌”并未免費提供,甚至被賣了相當好的價錢,但這種資源不應也不能成為某些集體或個人贏利的工具。
在“培訓門”事件中,受害的其實不僅有學校、學員,更有無形的大學精神。大學的招牌被利用去追逐利益會產生惡劣的示范效應,助推社會功利思想的蔓延。人們不但不會對大學產生應有的尊重和敬意,反而會最終導致大學精神的消損與喪失。
大學自有大學的“品格”。名校的魅力在于幾代傳承的無形大學精神。而“自強不息,厚德載物”、“兼容并包,思想自由”這些彪炳史冊的大學精神一直引領著社會的文明和進步。大學就是大學,不能因為經濟利益而背離大學的理念、品質和氣節。
當前,一些高校在對學校資源公共性的認識上存在偏差。由此衍生的各種問題急需管理部門出臺相應措施,加強對高校及其他各類校園教育培訓班的管理,以維護學校資源的公共性。針對各級各類培訓市場,政府也應加以規范引導。
蔡元培先生曾說:“委身于教育,則必于淡泊寧靜之中,……雖高官厚祿,不與易焉。”在經濟浪潮的席卷下,大學在服務社會的同時,如何不違公益本位,如何堅守淡泊寧靜?值得大學管理者們深思。
(責任編輯:蘇楠)
新華網對此文章做出的評論
轉載此文章的網站:中網資訊
北大清華為何身陷“培訓門”
2月20日,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正式受理了一樁針對著名高校的訴訟案:北大研修班項目負責人張家麟,狀告北大在合作過程中不履行審查考核責任,“盤剝”合作方,要求北大賠償47萬余元。在此之前,清華大學總裁班“培訓門”一案是近來輿論的焦點之一。兩個案子,一個問題——收費不菲的名校培訓班,實際情況究竟如何?(2月25日《人民日報》)
看到名校“培訓門”,使人聯想起關于牛津校門的典故:國人總喜歡在標志性的大學校門處留影紀念,而這在牛津大學卻是一件難事,因為牛津沒有校門,原因是“牛津不需要用校門來證明其存在”。沒有校門的牛津以其寬容的姿態贏得了世人尊重,相比之下,北大和清華卻因為一道無形的門——“培訓門”而身陷窘境,不知北大清華會做何感想?
作為國內最知名的兩座高等學府,北大清華不僅擁有悠久的歷史,更匯集了大量優秀的教育資源,其金字招牌的誘惑力是巨大的,因此才帶動了一批相關教育產業——總裁培訓班。然而,短短數十天的集中培訓,究竟能教授多少知識很難預料,但能給主辦方帶來多少真金白銀卻清晰可見——據資料顯示,2007年各主要高校繼續教育(不包括MBA教育)盈利情況為:清華大學6.9億元;北京大學5億元;中國人民大學3億元;浙大和南開同是過億元的大戶……
巨大的利潤帶來了巨大的動力,由此也衍生了龐大的群體——在北大資源東樓二層不長的樓道里,竟有大大小小數十家辦公室。如此花樣繁多、旨在收費的“培訓班”,即使身為北大清華中人,恐怕一時也難辨真偽,何況那些遠在千里之外的普通人群。
大學作為高尚靈魂和獨立自由精神象征的象牙塔,被人們視為堅守信仰的最后堡壘。但是在經濟大潮的不斷沖擊之下,這座堡壘顯得如此岌岌可危,乃至于越來越多的名校對經濟利益表現出濃厚的興趣。這讓人再次想起了1996年牛津大學否決沙特富翁捐款340萬美元建一所“世界級工商管理學院”的提議,校監們的理由是:有著古老傳統的牛津大學應該遠離沾滿銅臭味的教育。牛津大學校長柯林·盧卡斯認為:“大學應該促進經濟發展,但這并不是大學真正的價值所在,大學更要推廣一種價值觀念、一種知識的傳播。”捫心自問,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名校培訓班中,又有多少旨在推廣價值觀念、致力于知識的傳播呢?
蔡元培有句名言,“大學者,研究高深學問者也。”當北大清華相繼陷入“培訓門”之后,確實有必要反省一下自身的做法——大學是否應與世俗保持一定的距離,這不僅是為了捍衛學校聲譽,更是為了捍衛獨立自主的學術精神,千萬不要再讓人在自己的臉上抹黑了。
評論(0) | 閱讀(13954) | 發表于
15:20
返回
人民時評:名校緣何身陷“培訓門”
最近,兩起“培訓門”官司將兩所著名高校推到了風口浪尖:花3.7萬元學費成為某大學“總裁班”的學員于某,發現招生廣告中承諾的“名師指點”等均未兌現,向法院提起訴訟;研修班項目負責人認為合作方某大學不履行審查考核責任,將其告上了法庭。
Written By: boyu boyu
Date Posted: 2009/12/28
Number of Views: 13978
|